近日,《印度时报》等媒体的相关报道引起了多方关注,报道称:
今年上半年印度计划招标采购1000辆电动公交车,并和中国比亚迪公司进入谈判阶段,这批订单的总价格约为228亿卢比(约合人民币20亿)。
在意向条件交换阶段印度商务部和比亚迪公司却为了一件事产生分歧:印方要求首付10%的定金,其余款项在交付所有车辆之后再支付;但比亚迪公司不同意这条意见,要求印度必须一次性付清所有的款项后,他们才会进行车辆(商品)交付。
报道还称,双方的分歧让印度商务部门颇为“愤怒”,其高官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辞激烈的评论指责比亚迪公司行为“违反惯例和规则”,在商业贸易中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其还将这件事上升到了“信誉诋毁”的高度,坚称印度的做法符合规则,而比亚迪的行动已经对印度的商业信誉造成了实质性损害,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不可见的损失”。
近些年来比亚迪强势崛起,旗下产品更是远销海内外,比亚迪对印度市场早有关注和布局,2018年,其就在印度推出了K9,这也是印度首款纯电巴士,目前已在11个城市销售800多辆。在乘用车领域,比亚迪则布局稍晚,直到去年3月份,才正式于印度交付了30辆纯电车e6,今年初此将ATTO 3和比海豹也带到了当地市场。
王传福给雷军报仇了?比亚迪拒绝印度大订单,要求先付20亿再发货
继罚款小米48亿后,印度又想吃“霸王餐”?
据印媒报道,今年之内,印度计划采购1000辆K9大巴车,中意与比亚迪合作,一辆价格200万元,订单共计约20亿人民币。
这份突如其来的“大礼包”,比亚迪方面迟迟不收,并冷静表示,需要印度“先付全款”,再考虑交货,并且不要卢比,只收人民币。
提议一出,印度恼羞成怒,斥责比亚迪“打破了规则,损害印度商业信誉,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01、小米之后,印度盯上比亚迪
年初,印度为了响应《巴黎气候协定》,决定在国内大范围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取代燃油车,借此减少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
因此,印度准备买1000辆电动大巴,并“热情友好”地向比亚迪投递橄榄枝。这笔大订单,价值20亿元,相当于比亚迪1个月的利润,印度自认为,一定能打动比亚迪。
随后,印度再一次释放“好意”,表示会支付10%的预付款。根据国际惯例,这个预付款比例并不低,要是换了其他国家,比亚迪可能就欣然同意了。
但介于合作者是印度,比亚迪不敢贸然决定,因为在付款这个事情上,我国企业有被坑过。
早在2008年,上海电气到印度“掘金”,和当地莎圣电厂合作,只要建造6台660mw的电站,就能获利13.1亿美金。协议签订后,上海电气“哼哧哼哧”工作,仅7年时间,电站就顺利运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