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叔孙通式地正式就任朝党“第一书记”和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又给他们家“高祖大王”和“太宗大王”上了“永远的”尊号。金正恩时代正式来到了。但就在昨天朝鲜不顾国际社会,包括中国的“忧虑”,执意发射的“卫星”,却“未能进入轨道”(朝鲜官方说法),“失败”了(通俗说法)。在“太阳节”前“光明星”的失败,似乎是一个败笔;但我以为,朝鲜发射“卫星”,失败与否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吸引世界的眼球。
近日,韩美日官学两界都把朝美达成协议后朝鲜的突然反向而行,看做是金正恩尚不能掌控全局,军方挟持的结果。但必须明确,强硬的军方势力,与金正恩,或外交当局,或其他务实派,固然有分歧,但在拥立金正恩政权这一点上,他们现在的利益是一致的。金正恩被外间评论为赞赏中国改革的开明派。但在此点上千万不能对金三世评价过高。金正恩能够甘愿放弃世袭统治吗?利比亚的赛义夫,算在西方留过学,见过大世面的,在卡扎菲政权崩溃前后,不是仍然甘做独裁政权的殉道者吗?只要朝鲜家族统治继续延续,任何“改革”“愿景”,岂非仅是一个干巴巴的愿望,和一个海市蜃楼式的假景?!
自金正日2008年被传出患病后,他紧急布局传位大计。自那时以来,往日波折不断的中朝关系,一下子具有了往昔 “宗藩”关系的特点。尤其是去年一年中,金正日一连三次访华,“托孤”之意溢于言表。而中国在金正日突然去世后,第一个肯定了金正恩的接班地位,也算是中国对新朝鲜王朝的一种加持。
记得金正日去年十二月突然病逝时,我曾在微博中议论过,认为金正恩上台为中国在朝鲜半岛进一步施展影响提供了一个机遇,也为中国更理性地调整中朝关系提供了一个机会。
如果说在金日成身上体现了中朝“用鲜血凝成的传统友谊”,那么这种“友谊”绝非仅仅是朝鲜战争形成的,而是始自金日成参与在中国东北的抗日斗争。这是毛泽东当年克服各种困难,毅然出兵朝鲜的感情因素,也是其后几十年中朝关系虽历经波折,但仍相对稳定发展的原因。金日成死后,邓小平以个人名义致电吊唁,中国为他下半旗致哀。金正日虽然比起他爹在对华关系上更加桀骜不驯,但中国仍然对他、对朝鲜保持了一份尊重,从历史形成的感情原因上看,是因为金正日毕竟是抗联的“红二代”,他以“高干子弟”的身份在当年中共的“军队大院”里生活过,也在中国的学校里学习过,他与中国革命的某段重要时期的历史记忆有关系。但他死后,中国的吊唁规格已有所降低(比如未像古巴那样下半旗),体现出中国对他的感情“指数”下降。
但金正恩已与中国无任何历史渊源和感情瓜葛。中国现在对三世政权的认可,完全是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与利益角度考虑的,不存在感情因素了。但也正因如此,中国现在对金正恩只是客气(比如外交惯例式的贺电),一旦朝鲜超越国际与中国的底线,比如此次“卫星”发射,中国就一反2009年的外交表态,第一时间召见大使,表达“关切和忧虑”。较之以往,这是中朝关系中中方罕见的不合“常规”的迅速表态之一,却也是中国对金正恩政权的一种重要外交方向,这说明,中国未来不会让金正恩由着性子来。这是中朝关系面临调整的第一个观察点。
第二,金正恩年纪尚轻,权力基础不稳,为中国拓展了影响朝鲜政局的空间。金正恩不可能是朝鲜官方宣传中的“神”,他是一个政治于治国经验不足的“80后”。也正因此,朝鲜各派势力对政权的影响力必然加大。这虽使朝鲜政局又混乱的可能,但也为中国联系各方政治势力,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当然,此话还有另一种角度,因为朝鲜虽非铁板一块,各方政治势力一有矛盾,但朝鲜国家与政局的封闭性,使中国的着力点并不多。而这正是对转变中国大外交战略思考与规划的一个考验。
第三,朝鲜长期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朝鲜亦以自己恶行为世所不齿。这些对长期把朝鲜当成盟友的中国,客观上形成了压力。而在中朝关系中,几十年来形成的巨大矛盾以及中国长期以来对金氏政权的不满,都是中国有调整对朝鲜政策的必要与可能。朝鲜政权的存在,对中国是有意义的。虽然现在进入了网络社会,但有朝鲜的缓冲,对中美之间的战略对抗,还是有意义的。但面对重现政权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应当对这个政权有更大的影响力与把控力,这需要调整思路,不能让朝鲜牵着中国的鼻子走,中国义乌对朝鲜更加宽容忍让的时间、精力与本钱。相反中国只能做他的“埋单”者。
在这样的外交战略调整中,检验的是中国领导人历史和外交的格局与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