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气温骤升,尤其在北方一些地区,地表温度甚至可以达到60℃。高温不仅让人汗流浃背,还可能带来健康隐患,甚至危及生命。山东济宁的一位60岁建筑工人老王,在连续高温作业五小时后突然倒地昏迷,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两天的ICU抢救,他才脱离危险。医生判断这是典型的热射病所致。热射病并不遥远,它可能出现在街头、工地,甚至家中厨房。中老年人由于身体调节能力下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风险更大。近年来,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去年北京、郑州、南京等地都曾连续多日突破40℃。高温不仅让人烦躁,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加重呼吸系统负担,特别是对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来说,高温作业非常危险。
老王那天上午像往常一样在工地绑钢筋,太阳直晒,热浪扑面。午饭没吃,水也没顾上喝,下午两点时已经晕倒在地,身体滚烫却不再出汗。工友们立刻拨打急救电话。送到医院时,他的体温已经达到41.5℃,意识不清。医生说再晚送十几分钟就可能回天乏术了。
人到中年后,身体散热机制和年轻时不同。汗腺功能下降,皮肤循环变慢,感知温度的能力也减弱。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中更容易出现中暑、晕厥、意识障碍等问题。大量出汗会带走体内的钠、钾等电解质,可能导致低钠血症、肌肉痉挛,甚至心律紊乱。因此,补水和补盐才是关键,光喝水远远不够。
不少人以为“热着热着就适应了”,这是一个误区。人体对热的适应是有限的,一旦超过耐受阈值,即使之前能扛得住,也可能突然崩溃。每到夏天,医院接收的中暑病人增多,轻则头晕恶心,重则意识丧失、器官衰竭。老年人往往误以为只是头疼、心慌,忽略了及时就医。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