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与行业面临的盈利和不良压力形成鲜明对比。近期,随着银行年度股东大会的密集召开,关于银行利润与成本“一下一上”趋势的讨论再度升温,焦点集中在净息差与不良率。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指标首次较大幅度低于不良率,引发市场对二者“倒挂”的讨论。尽管在微观层面二者直接可比性不高,但其中释放的经营压力信号值得关注。
银行经营面临考验,破局紧迫性增加。接下来,在利息收入和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承压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在其他资产收益和非息业务上下功夫。
年中时,作为A股年内最能涨的TOP2板块之一,银行股年内涨幅已超过18%,其间不少银行因受资金青睐股价屡创新高。然而,“半年考”成绩披露期临近,市场对银行盈利压力的关注度也进一步提升。
一季度多数上市银行盈利表现低于预期,财报披露后一度引起市场波动。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一个显著变化是,银行业净息差首次较大幅度低于不良贷款率。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至1.43%,而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51%。
不同类型的银行净息差和不良率有所不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33%、1.56%、1.37%、3.95%、1.58%。不良率方面,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最低,分别为1.22%和1.23%,城商行和民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79%和1.76%,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则达到2.86%。
面对净息差与不良率首度出现明显“倒挂”,有分析认为,银行业面临净息差难以覆盖信用成本、运营成本、资本成本的压力。一季度被视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拐点。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