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在文章中首次提出,在青海黄河源发现的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是秦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且保存最为完整的刻石。这一发现引起了历史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等多个领域学者的关注与讨论。7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专访,仝涛回应了关于石刻发现过程、内容解读及自然地理环境特殊性等问题。
2023年7月,仝涛在探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牛头碑、岩画、佛塔、墓葬等遗迹时,在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的一处凸出山岩基部发现了这处石刻。石刻表面磨蚀风化严重,多处残损剥落,字迹模糊。2024年初,在整理和制订发掘方案时,他注意到石刻上的“己卯”二字,并通过分析认为这是秦代石刻。
确定这处石刻为秦代石刻题记的过程复杂但严谨。主要依据是文字本身的内容和写法的时代特征,以及石刻中提到的“五大夫”爵位。此外,“昆陯”的“陯”字辨识也是关键例证。面对网友从刻字历法、时令等方面提出的不同意见,仝涛表示始终保持开放和严谨的态度。
仝涛表示,石刻引发如此大的关注是他始料未及的。他感谢广大学界同仁和网友提出的各种专业见解,这些讨论有助于对新材料有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同时提升了社会各界对这片高原无人区的关注度,有利于研究和保护这一珍贵文物。
谈及未来的研究,仝涛希望在石刻所在区域进行更深入的考古发掘,并开展相关的考古调查。他还希望通过多学科合作,进一步完善证据链。
自6月8日仝涛在光明日报刊登文章后,围绕“昆仑石刻”话题的讨论一直不断。6月30日,光明日报推出“学术争鸣”专版,刊发了多篇关于“昆仑石刻”话题的学术讨论文章。7月2日,光明日报再次推出专版,介绍了石刻发现的过程及相关争议。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