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多家媒体密集炒作“中国将向巴基斯坦交付歼-35隐身战机”的消息,称此举将“彻底打破南亚空中力量平衡”。然而,中国官方及巴基斯坦军方均未证实相关计划。这场舆论风暴背后,既反映了印度对自身军事短板的焦虑,也是其转移国内矛盾的惯用手法。
2024年11月,印度媒体曾以“歼-35抄袭F-35”为由贬低中国航空工业,但仅半年后,同一批媒体突然转向,宣称“歼-35即将改变南亚格局”。这种矛盾态度折射出印度的复杂心态。印度自研五代机AMCA项目已推进18年,至今仍停留在模型阶段,而中国歼-35已进入量产测试,技术代差压力迫使印媒转向炒作威胁。此外,印度国防部近期成立“应对中国战机采购委员会”,试图以“外部威胁”为由争取更多军费预算,推动阵风战机增购及苏-57引进计划。同时,印度国产“光辉”战机频发坠机事故,舆论急需外部议题转移公众对军工腐败和低效的关注。
印度AMCA隐形战机原计划2035年服役,但关键子系统(如发动机、雷达)严重依赖进口,俄罗斯提供的“技术转让”实则局限于组装,核心材料与工艺仍受制于人。相比之下,中国涡扇-19发动机已实现完全国产化,歼-35的氮化镓雷达技术更领先印度两代。印媒渲染“歼-35威胁”,实则为AMCA的拖延寻找借口。印度近年斥资88亿美元采购36架法国阵风战机,单价高达2.4亿美元(远超F-35的8000万美元),被曝存在“中间商抽成”等黑幕。若此时承认歼-35性能优势,将直接冲击阵风战机的“性价比神话”。炒作“交付在即”,可制造紧迫感,为后续天价军购扫清舆论障碍。印度长期将中巴军事合作视为“战略包围”。2024年巴基斯坦采购歼-10CE后,印度空军对克什米尔制空权的掌控力下降,此时炒作歼-35入局,既可煽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又能向国际社会塑造“中国破坏地区平衡”的假象。
尽管印媒宣称“歼-35两年内交付巴基斯坦”,但多方证据表明该消息缺乏可信度。中国空军自身正处于歼-7、歼-8等老旧机型换装高峰期,歼-35优先满足内需,2025年产能仅能维持国内列装。歼-35单价预计超1亿美元,巴基斯坦2024年军费仅83亿美元,采购60架需耗资近70%军费,远超其承受能力。歼-35需配套预警机、数据链系统,巴基斯坦现有作战体系难以支撑,至少需5年升级周期。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