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流程再完善,操作者依然有造假和敷衍的空间。无论是主管部门的突击检查、定期暗访,还是家长们的陪餐和日常对食材的检查,都必须跟上,否则只要稍微松懈,“蛀虫们”就会卷土重来。
近期,华南地区一所地级市的乡镇初中因校园餐腐败问题被查。包括校长、副校长、食堂负责人在内的多人涉案,其中副校长和食堂负责人已获刑,校长则因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正在接受调查。这所学校的情况并非个例,不久前《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也披露了四川绵阳某中学食堂经理敛财超百万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校园餐腐败现象的关注。
在这所乡镇初中,食堂负责人张某以其堂弟经营的企业为供应商,联合校长练某和副校长黄某,从每顿7元的学生午餐中“扣”出2元多,十余年时间侵吞了92万余元。他们通过缺斤少两和以次充好的方式套取学生餐费。例如,学生一天应吃0.6斤大米,但食堂进货显示每人每天要吃1.3斤大米;他们还将每斤只需十来块的低品质鸡肉,伪造送货单变成每斤30元的高品质鸡肉。
去年5月,当地区委巡察办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发现,供货单显示当天送货金额在6000元左右,而实际价格只有4500元左右,虚增了1500元。这些多出来的钱流入了张某、练某和黄某的口袋,并按固定比例分成。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行为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期间,不少学生反映吃不好也吃不饱,甚至有学生写信给校长投诉,但这些信件都被锁进了抽屉里,直到案发后才被办案人员看到。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