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乡,有一个名为五陵的古村落,它不仅拥有“五陵春晓”的美景,还因独特的语言现象被誉为“中原方言活态博物馆”。2023年,方言专家陈泓教授实地探访发现,该村东西两端村民分别使用晋语和中原官话,而一种被称为“徽宗语”的隐语也在村民中流传。
4月13日上午,在新乡市五陵村召开的《五陵村徽宗语研讨会》吸引了来自省市的30多位专家学者。陈泓教授作了题为《被历史沉淀下的徽宗语》的发言,详细介绍了徽宗语的背景、原理、特性和学术价值。
五陵村的方言分界是语言学上的奇观。村西头的村民日常交流时,语调铿锵硬朗,保留着大量入声字,与辉县山区的晋语邯新片相似;而跨过村中心的明代古槐,村东头的语言风格变得平缓,儿化音丰富,呈现出卫辉地区中原官话郑开片的特点。这种“一街两语”现象源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这里是晋豫交通要道,明代山西移民带来的晋语与本地中原官话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分界线。
比方言分界更引人注目的是村内流传的“徽宗语”。70多岁的村民陈孟银老人讲述了徽宗语的独特拼读规则,如“我”字在徽宗语里读作“歪各”,“吃饭”则变成了“吃列饭盖”。这种特殊的发音方式使村民们可以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秘密交流。现场,陈孟银、茹祥国、杨长路三位村民演示了徽宗语,其独特的发音节奏令人惊叹。著名小麦专家茹振钢教授也深入演讲了徽宗语的文化内涵,并用徽宗语高歌一曲。
据考证,徽宗语源于1127年的靖康之变。当时,宋徽宗被金兵掳掠北上,随行官员为了躲避监听,对汉字反切法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一种加密语言。这种语言后来在民间演变为“瞎子语”,成为算命先生、江湖艺人的行业暗语。五陵村地处宋金对峙前沿,成为徽宗语的重要传承地。
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五陵村正以创新方式守护这一语言遗产。村委会正在筹划在古槐广场设立“方言学堂”,邀请老艺人为年轻一代传授徽宗语,让这种独特语言在五陵村的土地上继续生根发芽。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