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美六代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F-47与中国歼-36的隔空较量,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国家战略与工业体系的终极对决。本文从研发进度、设计理念、技术参数与实战潜力四大维度,深度解析两款战机的优劣。
中国采取“先做后说”策略,歼-36原型机已于2024年12月首飞,2025年3月完成第二次独立试飞,试飞间隔仅数月,显示极高成熟度。卫星图像显示其已测试空中加油与复杂机动动作,量产时间或早于预期。相比之下,美国虽宣称技术验证机“秘密试飞5年”,但实际仅为早期技术探索平台,目前仅有概念图与合成渲染图。波音公司主导的研发因成本失控、技术分歧多次中断,量产时间或落后中国5年以上。
在设计理念上,歼-36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机身光滑无垂尾、鸭翼或平尾,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低至0.001平方米,全频谱隐身能力领先。背部进气设计结合超材料涂层,进一步优化隐身性能。三发布局支持2.5马赫超音速巡航,航程达6000公里,内置弹舱可挂载14枚导弹,包括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与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弹。而F-47沿用鸭翼布局,隐身性能受质疑。其传统双发结构仅支持2.2马赫超音速巡航,航程约5000公里,武器系统细节模糊,高超音速武器尚未整合。
从技术整合角度看,歼-36从设计之初就融入了“有人机+无人机蜂群”协同理念,已测试与无侦-10的数据链联动,配合空警-500预警机与量子通信网络,构建西太平洋“杀伤链”。量子雷达、激光反导等颠覆性技术加速应用。F-47则延续美军“平台中心战”思维,依赖单机性能与“忠诚僚机”无人机配合,但协同技术尚未成熟。供应链风险突出,隐身涂料依赖日本进口,发动机研发进度滞后,自适应循环发动机仍处设计审查阶段。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