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先生在市集上买了一袋油茶面,冲泡食用时突然感到槽牙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疼痛难忍。他吐出来一看,是一小粒坚果壳。次日,苑先生到卫生服务站就诊,被诊断为牙体缺损、牙隐裂,需要进行牙冠修复。
事发半年前,苑先生曾因右上后牙疼痛到医院就诊,当时被诊断为慢性牙髓炎、牙隐裂。医生建议拔除,但苑先生选择保留牙齿并进行了根管治疗,没有进行冠部修复。这次因为油茶面里的坚果壳,他不得不佩戴烤瓷冠,费用高昂。
由于难以找到销售商家,苑先生将油茶面的生产厂家诉至西城法院,索赔经济损失5000元及三倍惩罚性赔偿,共计2万元,并当庭出示了保留的坚果壳作为证据。被告企业虽然承认油茶面是自己生产、销售的,但认为苑先生出示的颗粒无法证明是油茶面中的物质,不认可是食物硌伤,不同意赔偿。
法院经审理查明,苑先生保存了异物作为证据,同事还帮忙拍了照片,并当即拨打包装上的客服电话联系商家。第二天又去就诊,并将情况反馈给商家。由此可以认定苑先生因食用异物导致牙体损伤的事实存在。根据配料表和外包装显示,油茶面含有小麦粉、绵白糖、芝麻、花生仁、杏仁、青梅等成分,硌牙的坚果壳可能是未完全去除的杏仁或青梅杂质。
另一方面,坚果壳较小,如果苑先生本身没有牙髓炎、牙隐裂的基础病情,碎壳不会直接导致牙体劈裂。食品中的杂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的症状,但其本人牙体病情是后续治疗的主要因素。最终,法院判决生产厂家按30%比例支付苑先生医疗费1500元,并依法按医疗费三倍金额赔偿4500元。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判决现已生效。
承办法官提示,消费者因食用食品受到损害时,应尽可能保留证据,如剩余的食品、包装、标签和购物小票、发票、支付记录等购买凭证。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保留诊断证明、病历、医疗费用单据等。同时,应及时与商家协商沟通,说明情况,要求退换货、赔偿损失或承担医疗费用,并保留相关聊天记录或录音。若协商无果,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或网络电商平台投诉,要求调查处理。必要时,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对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还有权要求惩罚性赔偿。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