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沦为大卖场!免费体验几节课后,老师便开始推销一套价值数千元的书法课程;上完几节摄影课后,老师又推荐高档相机,并帮助老人联系贷款公司。近日,部分“老年大学”沦为“大卖场”的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通过参加老年大学来拓宽朋友圈、学习新技能,从而丰富晚年生活。然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达7.6万所,参加学习的学员超过2000万人,但只能满足8%左右有需求的中老年人。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些民办老年大学和教培机构纷纷涌入市场,掀起了一股老年教育加盟热潮。
在这股潮流中,一些不良商家以举办“老年大学”为幌子,利用老年人防范意识薄弱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诱导他们购买高价课程或相关产品,甚至陷入网络贷款陷阱。媒体调查显示,部分所谓的老师实际上是经过话术培训的销售人员,而部分老年大学并没有办学资质,实际是教育培训机构。
这些披着“老年大学”外衣的教培机构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监管。例如,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资料”或“教材”,以“自愿购买”的名义向老年人兜售;或者与民办老年大学合作,通过支付场地租金和课程分成等方式,将推销课程植入日常教学中。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增加优质服务供给。目前县级及以上老年大学以政府办学为主,约占总数的85.36%。随着老年人需求的多元化和个人化发展,加之国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的政策,老年教育有望逐步规范化和专业化。其次,加强监管力度。当前我国对老年大学的办学性质、标准、课程设置和收费规范尚无明确规定,这给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因此,明确监管主体、开展清查整治、建立“课程黑名单”并实施联合惩戒迫在眉睫。这样才能让老年大学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