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快速从科幻走向现实,拥有类似人类的大脑、小脑、躯干和环境感知四大件,旨在实现更广泛的泛化能力,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新途径。这场竞赛中谁能胜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人形机器人产业目前正处于激烈的淘汰赛阶段,参与者众多,主要包括传统机器人企业、智能车企业、新兴科技公司以及跨界巨头。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几乎可以共享“大脑”、“小脑”和大部分躯干的能力。汽车生产工厂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起步的应用场景,使得如特斯拉的Optimus等智能车企业在这一领域具有天然优势。国内许多电动车企业如华为、小鹏、小米、理想、比亚迪等也纷纷布局,未来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主力军。
从产业链角度看,人形机器人产业基本上是汽配产业链的二次开花结果。电机、丝杠、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都是传统汽配企业的强项。因此,这个产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入场券便宜。以深圳市为例,2024年11月底统计显示,该市就拥有5355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竞争非常激烈。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人形机器人是通用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途径,未来将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前景广阔,但当前机电部件如电机、丝杠、轴承、减速器、力矩传感器等的市场增长速度赶不上降成本的速度。行业门槛不高,涌入的玩家众多,导致比赛尚未开始就拥挤不堪。例如,六维力传感器当前国内价格约为3万元,海外8-10万元,但实际物料成本不到300元。规模化后,价格将迅速降至1000元以内。一维力传感器甚至将低至两位数。谐波减速器当前市场价在1500-3000元之间,但规模上来后价值量将迅速降低到3000元以内。灵巧手当前价格约10万元,未来有望降至5000元以内。这种成本下降幅度意味着这些行业很难贡献合理利润,并不是理想的投资标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