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舆论因一则消息而波澜起伏:特朗普拒绝排除以武力控制格陵兰岛的可能性。这片地处北极、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格陵兰自治政府总理埃格德对此回应坚决,他表示:“我们不想当丹麦人,不想当美国人,我们想当格陵兰人。”
格陵兰的历史充满了与外部世界的复杂纠葛。自公元982年挪威人埃里克踏上这片土地并为其命名以来,格陵兰的命运便开始变化。13世纪,格陵兰岛臣服于挪威国王,成为其属地。随着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的建立,格陵兰岛逐渐被纳入丹麦统治之下。特别是在1815年《基尔条约》签订后,格陵兰岛、冰岛和法罗群岛依旧处于丹麦统治之下,丹麦对格陵兰岛的掌控愈发稳固。
在漫长的殖民岁月中,丹麦将格陵兰岛视为资源供给地和战略延伸。一方面,丹麦从格陵兰岛获取渔业、矿产等资源,支持本土发展;另一方面,在岛上建立军事据点,强化自身在北大西洋的势力范围。原住民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丹麦的语言、教育、政治体系被强行植入,格陵兰岛的发展路径深深烙上了丹麦殖民的印记。
20世纪,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格陵兰岛,当地民众对自治的渴望日益增强。1979年,格陵兰岛终于赢得内部自治权,初步摆脱了部分殖民枷锁。此后,自治进程稳步推进,到2009年,格陵兰岛获得高度自治,丹麦仅保留防务与外交事务的最终决定权。自治政府开始掌管教育、医疗、经济规划等诸多内政领域,格陵兰语也与丹麦语一同成为官方语言,文化复兴悄然兴起,古老的因纽特传统习俗和艺术形式重获新生。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