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近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2024年世界艾滋病日报告,指出2023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约为130万人,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最少的一年。然而,当前的工作进展距离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艾滋病这一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这一目标在2014年首次被提出,其内涵包括实现零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零歧视、零艾滋病相关死亡。
我国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旨在号召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教授介绍,《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总结了艾滋病预防的7个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护师宋晓璟表示,从个人性行为的角度,遵守ABC原则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即通过节欲、忠诚和使用安全套来预防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具体来说,未成年人不要发生性行为,青少年要尽可能延迟第一次性行为的时间。夫妻双方或者性伙伴双方要互相忠诚,尽量不与对方外的第三者发生性行为。发生性行为时要使用安全套,特别是与夫妻或固定性伴外的第三方发生性行为,每次都要坚持全程正确使用合格的安全套。安全性行为不仅对预防艾滋病有效,对于预防其他性途径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梅毒等同样有效。
宋晓璟提醒,在高危性行为发生72小时以内还可以前往医院门诊采取HIV暴露后预防措施。
许多人关心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是否会出现症状以及会出现怎样的症状。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曹玮教授表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人体会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通常在初次感染后2至4周,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于典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咽痛、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通常会持续1至3周,之后进入无症状期。在急性期阶段,感染者体内的病毒量很高,传染性极强,如果有高危行为史,出现上述症状后建议尽快进行HIV检测。
无症状期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能从数年到十几年不等,平均约4-8年。如果HIV感染发现不及时或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最终可能会发展为艾滋病,即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无法有效抵御机体内外的感染。
近几年,艾滋病在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抗病毒药物的效力不断提高,服药耐受性也有了显著改善,目前每天一片口服药就能实现HIV病毒的长期控制。近半年来,抗HIV的长效注射制剂也成为我国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进一步简化了用药流程。尽管如此,HIV感染目前依然不能根治,长期用药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因此预防胜于治疗。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