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8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再生且不可替代。此次修订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并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制度上升为法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随着国家实力增强和文化自信提升,海外文物回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许多中国文物因战争抢劫、非法走私等原因长期流失海外,这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及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丑闻等事件都引发了对文物流失与回流的关注。
海外文物回归主要有购回、捐回、追索三种渠道,这些方式各有优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指出,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跨越时间长,流失方式多样,包括战争劫掠、非法盗掘走私等。虽然回购和捐赠也是追索方式,但依法展开追索目前最为有效且成本最低,也是未来实现文物回家的重要途径。
尽管已有不少国宝成功回归,但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面临巨大困难。每一次成功追索往往需要多年努力。今年年初,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西周丰邢叔簋,结束了其40年的海外漂泊历程。此外,澳大利亚也向中国返还了部分流失文物艺术品与古生物化石。圆明园流失的汉白玉石柱经过十年的努力,最终由挪威收藏机构捐赠回国。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追索案则开启了中国民间通过民事诉讼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新途径。
(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资讯网:56news.ffsy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