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虽然叫水星,却是一颗没有一滴水的星球。”决定做短视频时,王旖旎(抖音账号:@水星逛博物馆)给自己起了这个名字,意思是这里“干货满满,没有水分”。
那时,她还在浙大读考古学博士,但做的并不是大家想象中挖土下墓那种新鲜又刺激的工作,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伏案苦读和埋头苦写。因为研究方向是展陈策划和公众考古,她唯一的田野调查,就是去逛博物馆。
一逛十年,她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想把历史背面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短视频里,她把一件不起眼的文物、一个鲜为人知的博物馆、一次惊险刺激的考古发掘,讲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戏剧性拉满,知识点无处不在。
做考古科普,这个95后姑娘,是认真的。以下是她的讲述。
“等树叶再落下的时候,我就可以离开这了”
我是王旖旎,一个喜欢逛博物馆的95后,也算是同龄人里的幸运儿,因为我把爱好发展成了事业。去年,学了九年考古的我终于“上岸”,成为辽宁大学的讲师,主讲博物馆学。
有学生拍了我上课的照片发抖音,没想到引起很多人关注,还有人问能不能来蹭课。
其实,大家知道我,并不是因为老师这个身份,而是因为@水星逛博物馆——作为一名短视频博主,我在抖音带500万粉丝“云”逛博物馆。
对于历史或者考古,我并没有从小就展现出什么特别的兴趣或者天赋,而是误打误撞进入这个行业的。我是个典型的文科生,偏科得很,高考填志愿时一心只想报纯文科专业,逃离数理化的苦海。2013年夏天,我被中央民族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录取,从此开启了“考古”之路。
高中时期的我。
我们这个专业属于考古学大类,但学的并不是大家通常在纪录片里看到的那种“下墓挖土”。考古就像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游是田野调查,主要做历史文物的出土挖掘或者遗址保护抢救工作;中游是文物研究,对发掘的文物进行整理分类、修复、保护等;下游是博物馆展陈以及公众传播,就是怎么把这些文物展示出来,把相关知识传播给公众,这就是我的专业内容。
大学时有门博物馆陈列设计课,让我对博物馆逐渐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不再是简单地观赏,而是会捋里面的故事线,比如一个馆的空间设计有哪些巧思、一个展览的陈列有何用意。而且,北京的博物馆和展览实在太丰富了,新鲜感持续不断,我几乎每周都要去看几个展。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大学时专业课就学得挺好的,也确定了未来要做与博物馆展陈策划相关的工作。所以,读完本科我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被保研到浙大直博,研究方向依然是展览展示策划和公众考古。
2017年,我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继续到浙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