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1月5日透露,已委托专业机构着手研发“小土豆形象IP”,冰箱贴和毛绒玩具将很快与游客们见面。
稍早前,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呼吁,黑龙江省政府应牵头抓紧研究小金土豆吉祥物,借助哈尔滨冰雪旅游,抓紧设计制作相关旅游纪念品,不仅能扩大宣传,更能促进消费。
黑龙江省文旅厅答复称,2023年冬季,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南方游客接踵而至,“小金土豆、小土豆”等成为南方游客的代名词。根据我省冬季旅游相关热点,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已委托专业机构着手研发“小土豆形象IP”。目前,用于线上传播的“小土豆”虚拟形象已经制作完成,并通过海报、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与此同时,相关企业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利用“小土豆形象IP”进行直播带货,销售黑龙江省旅游商品以及冰雪大世界等热门景区门票。此外,“小土豆形象IP”线下产品正在加紧研制中,目前初步研发冰箱贴和毛绒玩具等,两款产品均已完成ID设计,将很快与游客们见面。
黑龙江省文旅厅还介绍,下一步,将推出更多“小土豆吉祥物”相关旅游纪念品和伴手礼,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助力旅游消费增长。
近期,“南方小土豆”的叫法引起舆论热议。
其中,新京报评论文章引述道,一些网友认为“南方小土豆”这个说法是对南方人的冒犯,认为这是在说南方人身高不高,“土豆”的说法似乎也有嘲笑肤色的意味。也有网友站出来说,这个说法没有任何歧视性色彩,这就是一种爱称,是希望通过一种亲昵的说法,向南方游客表达善意。
该文认为,对“南方小土豆”这个说法不必过于敏感,更不必扣上刻板印象甚至地域歧视的帽子。很难想象,类似称呼是为了表达一种嘲笑,这种揣测和近期北方城市的实际表现实在是大相径庭。
“‘南方小土豆’是在巨大的热情之中伴生的称呼,它是当地人自然的情感流露,硬要说是歧视的话,未免过于苛刻了。”这篇文章谈道,因为话题设置的天然特性,社交平台很容易催生这类带萌系色彩的说法,以起到快速传播的效果。比如用谐音、美食来指代地域等。这些说法也许不够严谨、隽永,但本质只是一种玩笑,对它进行深文周纳似的解读,可能就离题太远了。
该文认为,“南方小土豆”的说法引发一些争议,其实也反映了网络语言的某种困境——网络梗的热度是有限的。当一个词被频率过高、铺天盖地的使用之后,难免也会让一些人感到疲倦,这也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人们不必在南方北方之类的话题上制造紧张的氛围,将舆论导向一种地域对立。相信大多数到达北方的游客,听到的称呼大概率不是网络梗,而是“先生”“女士”“朋友”“兄弟”“大妹子”等等。称呼有很多种,但内里的热情是不变的,无论东西南北,人们都应该相信对方的善意与真诚。
在中新经纬的报道中,财经评论人石述思表示,了解东北的朋友都知道,“南方小土豆”的称呼很戏谑、很调侃,透着一种热腾腾的“亲”,并且八方游客都是衣食父母,哈尔滨人费那么大劲搞旅游,绝不会傻到诋毁侮辱衣食父母的地步。“南方小土豆”的争吵背后暴露出南北文化的巨大差异,加上近年来东北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南北交流也远不如以往,初到东北的部分南方人面对这样的调侃会产生误会甚至反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鸡同鸭讲般论战甚至攻击,而是以哈尔滨冰雪节的火爆为契机,争取把东北经济搞得红火起来,吸引更多外地人来这里观光旅游、投资创业,加速区域间文化交流融合,“亲”源于深入交往和彼此了解。
56之窗资讯网 评论文章则梳理道,一开始,一些南方游客在拍旅游vlog的时候,以“南方小土豆”自称,表达“勇闯大东北”的兴奋和不安,引发了很多共情和共鸣,之后,东北人为了表达待客的热情,也用“南方小土豆”来称呼前来旅游的客人,显示出一种幽默和亲昵。但是,随着这个梗越来越火,不叫一声“南方小土豆”,像是显得北方人不够热情一样,出租车司机冲着路边的女游客喊“南方小土豆”,餐馆老板推出“小土豆套餐”,玩冰滑梯的工作人员直接用“小土豆”称呼游客,甚至有网友开始用“南方小土豆”和“东北糙汉子”为人设,写各种“娇妻文学”的低俗段子,事情就开始变味了。
在56之窗资讯网 上述文章看来,当“南方小土豆”这一称呼,非常紧密地与哈尔滨的文旅宣传挂钩时,当地更应注意谨慎玩梗,适度调侃,避免让争议不断发酵,破坏了当前火热和谐的文旅环境。毕竟,哈尔滨和东北在这个冬天为了做好文旅服务,让游客宾至如归,所做出的各种努力,付出的真情实感,大家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很多事情,光靠网上营销是没有用的,有没有真材实料,是不是真心诚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游客的感受是切身的。
该文认为,这个冬天,东北的热情仿佛“冰雪里的一把火”,让人有被诚意对待的温暖,也有双向奔赴的感动,这种美好的氛围,实在没必要只纠结于“南方小土豆”这种并不怎么高级的玩梗里,无论是网红城市,还是外地游客,还是将关注重点放在现实的交流和感受之中,给彼此留下更多立体、鲜明、丰富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