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负。该数据引发关注。相关专家称,外商直接投资下降是暂时的,未来会继续上升。
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FDI)为负,资本净流出达118亿美元,是1998年有统计以来首次出现负值。该数据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甚至引发外资撤离中国猜测。
然而另一组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的FDI投资收益率是9.1%,欧美是3%左右,巴西、南非、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是4%—8%左右。
外商在华投资的回报率在全球范围仍处于较高水平,为何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下降?中国吸引外资目前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扭转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局面?
对于上述问题,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在有识栏目进行了分享,他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地缘政治下全球供应链的“短链化”趋势,疫情期间外国投资者对华市场熟悉度的下降,都影响了外商进一步投资的力度。
但他同时强调,中国FDI是短期的下降,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在调整政策、改善营商环境、构建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情况下,中国FDI总量会继续上升。
以下为文字实录:
1、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净FDI是-118亿美元,是1998年有统计以来首次出现负值。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余淼杰: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的下降,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相比于其他东南亚国家,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下降。因此,一些欧美的外商直接投资,会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二是一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的是明确阻止,有的至少是不鼓励向中国投资。这对中国市场制造了一些负面信息,对外国投资者信心形成影响。
三是地缘政治危机的加剧,全球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在调整和重构,从注重效率优先转变为注重安全优先。
四是疫情冲击的影响。过去三年为了防控疫情,为了人民健康,中国在国门开放,特别是外国人来华访问控制得比较严格,使得外国投资者对于中国市场情况不太了解。虽然疫情后市场已经放开,但重新了解中国市场需要一定时间。一些企业这三年间已布局了新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投资惯性,对华市场熟悉度的下降,也影响了他们进一步投资的力度。
2、 疫情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和重构,从注重效率优先转向注重安全优先。这给中国吸收外资带来怎样的挑战?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余淼杰:如上述所言,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比较优势有相应的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挑战。但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本身仍具有竞争优势,因为资本密集型的投资看中重资本、重资产,强调产业链的配合,而中国具有全产业链优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全球供应链出现“短链化”趋势,且出现“国产化”取代国际化的趋势,这给中国吸引外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我们在应对措施上,首先要做好宣传,欢迎外国投资者。比如12月1日起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国实施免签入境政策,这可以使外国的投资者、外国的游客更加了解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韧性有更好的认知,恢复并增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二是要发挥中国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通过进口博览会等媒介和平台,来鼓励企业、外资来投资中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非常重要是要降低隐性成本,改善优化营商环境,适宜的营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换言之,虽然中国的劳动成本上升,但是物流成本在下降。总体来讲,我们的显性成本并没有说一定上升。在降低显性成本的同时,还要降低隐性成本,从而使综合成本、总体交易成本下降,在国际中依然具有强竞争力。所以,应改善各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构建国内的统一大市场,形成一个便捷、便利、通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从而更好吸引外资。
3、 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吸收外资所面临的外部竞争格局,中国在中高端需要直面发达国家的竞争,在中低端面临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国有何突围的办法?
余淼杰:这并不是一个坏事情。正是由于中国具有全产业链,才会面临这样的竞争。
对此,我们应该做好“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工作。“第一公里”是做好创新,通过科技的自主创,在原创性、基础性的项目方面塑造优势。“最后一公里”则是指把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化成果,真正做好“政产学研用”五方面相结合。
中国可以通过利用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的特征,既能够在中高端方面应对发达国家竞争,又能够在中低端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然后继续通过融入全球一体化中去,更好地融入到地区经贸合作中去,来重塑我们的竞争力。
4、 外资投向制造业的占比持续走低,而服务业投资占比上升,你如何看待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性变化的影响?我国正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制造业引资规模下降是否应引起高度警惕?
余淼杰:外资投向制造业的比重在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在上升,这符合中国的经济结构。
首先,投向制造业的投资时间期限比较长,符合资本密集型产业特征。而服务业属于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更加短、平、快。外资企业对投资收益要求比较快的话,就会投资短期的项目,而不会投资长期的项目。
对于制造业引资规模的下降,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担心的一事情,而是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制造业引资规模的下降,不代表制造业的投资规模下降,因为制造业的投资应该更多来自于国内投资,包括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等。制造业是重资本、重资产的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且基本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使得我国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并且,内资是更加熟悉中国市场的,这块应该由国内的资本来补。
5、 该如何扭转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局面,未来如何更好吸引外资?
余淼杰:第一,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构造一个国内的统一大市场。二是要塑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这两点是核心关键所在。三是要更多融入到全球经贸一体化,进一步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加快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特别要做好在规则、规制、标准、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参与制定,从而更好吸引外资。
在我看来,中国FDI是短期的下降,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如果调整政策,改善好营商环境。构建好国内统一大市场,中国FDI总量会继续上升,且会保持比较好的态势。
6、 外资区域结构不均衡。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显示,2019-2022年,中国吸收外资总额平均有85%是投向东部地区,且对东部地区的投资越来越集中,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从83.4%升为85.9%。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都有转移的趋势。为什么不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如何改变区域结构不均衡的状况?对于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上,您有这样的建议?
余淼杰:由于沿海城市开放得比较早,所以外资对东部沿海经贸地区相对比较熟悉,且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运输也便利,东部地区有更多FDI是正常的,这是地理位置方面应有的一个结果。
但是的确可以鼓励中西部地区吸引更多的外资,最主要是做好营商环境改善。特别是中西部的大型城市,例如西部的郑州等,本身劳动力成本相对就比较便宜。再如东北地区,在劳动力成本比较便宜的基础上,如果营商环境改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一起下降,企业也会更愿意来投资。
重要的一点是,中西部地区的目标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不是说就是为了吸引外资。我个人认为,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一些原来的产业,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必将向中部和西部转移。再强调一次,资本密集型产业,不会转移到海外去,因为中国有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和产业集聚的特征。所以,中西部地区欢迎沿海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去,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而营商环境的改善,也能够迎接更多外资在中西部去投资。